小麥出苗期管理技術和方法
惠農網·農技學堂
7082人閱讀
小麥的生長過程中,難免會發(fā)生各種各樣的情況,比如病蟲害就會嚴重危害小麥,其中小麥白桿病就是一直比較常見的病害,下面一起學習了解下小麥白桿病的癥狀、發(fā)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。
一、危害癥狀
主要為害葉片和莖稈。
條斑型:葉片上出現(xiàn)寬為3—4mm的水漬狀條斑,初為暗褐色,后變草黃色。邊緣色深,黃褐色至褐色,隨后干枯。葉鞘染病產生一規(guī)則的條斑,灰褐色至黃褐色,嚴重時葉鞘枯黃。
斑點型:葉片上產生圓形至橢圓形草黃色病斑,四周褐色,后期葉鞘上生長方形角斑,中間灰白色,四周褐色,莖稈上也可產生褐色條斑。
二、發(fā)病原因:
1、小麥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。
2、在小麥拔節(jié)期后的溫濕度高低,是決定病害能否流行的1個重要因素,低溫多雨,田間濕度大,有利于病害的發(fā)生。
3、小麥種子帶菌率高,發(fā)病重。發(fā)生規(guī)律: 多雨、氣溫偏低易于該病流行。向陽的山坡地,氣溫較高,濕度低,通風良好則發(fā)病輕;背陰的麥田,溫度偏低,濕度偏大則發(fā)病重。在麥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。
三、防治措施
1、選育抗病品種。對病殘體多的麥田,要實行輪作。
2、種子處理,用25%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g拌10kg麥種或40%拌種雙粉劑5~10g拌10kg種子、25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g拌10kg種子,拌后悶種2天或用28~32℃冷水預浸4小時后,置入52~53℃溫水中浸7~10分鐘,也可用54℃溫水浸5分鐘。浸種時要不斷攪拌種子,浸后迅速移入冷水中降溫,曬干后播種。
3、田間出現(xiàn)病株后,可噴灑50%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%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。
綜上就是小麥白桿病的介紹了,大家如果不知道如何判斷是不是小麥白桿病以及如何防治,就可以多多參考學習。
關于小麥白桿病癥狀和防治措施的精彩圖文、熱門評論,您可能對惠農網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,歡迎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