雛鵝痛風病的臨床癥狀及防控措施
惠農網·農技學堂
6063人閱讀
冬季氣候寒冷、溫度低,在養(yǎng)鵝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加強管理的話會導致鵝棚內過于濕潤、空氣濕度大,導致鵝群突發(fā)疾病給養(yǎng)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,因此在寒冷的冬季養(yǎng)殖戶要注意以下事項。
1、恰當補料:當年選留的種鵝正處在生長發(fā)育和長毛換羽的重要時期。有必要要加強養(yǎng)殖管理且不宜過早粗飼。養(yǎng)殖戶應根據(jù)鵝群的詳細膘情進行恰當補料,一般來說以每日玉米面50~100克為宜。
2、養(yǎng)殖密度要適合:一般每平方米養(yǎng)殖1周齡雛鵝20—25只,2周齡15—20只而3周齡10只。
3、溫度要適合:冬氣候溫低,因此大群育雛應在育雛室保溫育雛,鋪好墊料且不要讓雛鵝直接觸摸地上。育雛適合溫度為:第一周28—30℃、第二周26—28℃、第三周24—26℃,保持合適的溫度且雛鵝分布要均勻。如果育雛室的溫度過高則使雛鵝遠離熱源、張口呼吸、飲水頻繁;若溫度過高則使雛鵝打堆擁堵、縮作一團。
4、恰當舍飼:從11月中下旬開端種鵝轉入全舍飼。舍飼期主要以粗飼料為主且每日3次守時不定量。喂食鵝群的飼料主要是谷糠、麥麩皮、黃豆葉粉、豆莢;粉、甜菜葉粉、玉米秸粉、葵花盤粉、樹葉粉及玉米面、稗籽、雜草籽等,將飼料混合后用水泡軟飼喂。有條件的養(yǎng)殖戶最好飼喂微貯飼料。2月份后氣候逐漸轉暖、日照漸長,此時開端加料給熟食和夜食。
5、補充光照:在母鵝臨產時延伸光照時刻以影響母鵝早開產,因為光照時數(shù)短會推延母鵝的開產時刻。所以母鵝臨產前要用6周的時刻,逐漸增加每日的光照時刻、使種鵝開產時的光照時數(shù)到達14~16小時(自然光照時數(shù)缺乏可用人工光照進行補充),此后一向保持到產蛋完畢。
6、公母配比:為了進步種蛋的受精率,除了要考慮到種公鵝的營養(yǎng)狀況還要確保鵝群適宜的公母比例,使鵝群公母配比適宜。一般來說鵝群的公母配比以1∶7~8為宜。
養(yǎng)殖戶只有做好過冬措施才能幫助鵝群安全過冬,不僅提高鵝群的成活率還能保證養(yǎng)殖戶經濟效益。